top of page

清萊的語言教育

Writer's picture: Match-2.0Match-2.0


在清萊的日子裡輾轉來到了一個多語言教學的中小學參觀,來到這間學校之前,我們耳聞這一間學校的學生們能輕鬆自在的使用華文、英語、泰語交談。作為一群英語僅能勉強溝通、中文背不出太多成語的台灣大學生,當然想要瞧一瞧這所謂能精通各國語言的學校教育究竟與台灣詬病多年的教學系統有多麼大的不同,所以透過學校主任的幫助安排了兩位學生與一名在學校任教的英國籍英語老師與我們聊聊天。

第一位受訪者 穿著紅色制服、帶著方框眼鏡、雙手交叉在胸前,時不時會推一下自己的眼鏡。他有沒有讓你想起誰?沒錯,他就是你國中時班上會出現跩個二五八萬的學霸。大概不曾作為學霸的我們與他處在不同的世界吧,和他用英文溝通總是得在字句間找到我們聽得懂的幾個單字拼湊出意思。想和他聊聊天,但他似乎對我們不太感興趣,也不見他把胸前交叉的手放下來過。好吧!大概是我們太沒有魅力,我們對不起他。

第二位 來自英國的Gentleman英語老師 一位熱愛泰國定居清萊的英語老師,舉手投足間都可以感受到他對於教育的熱情,以及對年輕世代的關注。即便我們操著一口自己都沒自信的破英文,他還是笑著比個大姆指說我們的英文講得很好。據他而言,他在學校任教的幾年之間,學生與他的互動狀況都非常熱烈,雖然多數學生的英文說得不好(各位觀眾,這個地方請under line)但依然很願意主動和他以英文互動。傳說除了這間學校課堂上的教育之外泰國的許多學校也都比照這間學校以多語言教學,卻只要繳交公立學校的學費,甚至對於部分家境不好的學生是學費全免的。難得有機會與線上的外籍老師一聊當然要藉此聊聊真實的情況為何?(加上在一旁隨行的本地老師其實英文不太好更是可以暢所欲言)而是事實上的狀況是這間學校存在著多語言教學與普通教學的雙系統,而如果你是要多語言教學,學費則如同台灣私立學校一般,遠高於一般公立學校的學費,而學費全免的學生名額,一年也只有一位罷了。而據老師所說泰國未來的教育預算事實上是縮編的,尤其是基本教育的部分。

第三位 台灣、泰國華人混血在中國就讀國際學校然後國中轉到泰國唸多語言中學的女孩 傳說中精通中英泰三種語言的國中女孩,為什麼會三種語言原因就在上面一句,我就不多說了。原本以為全校都像她一樣嚇死人,結果只有她一個。而且她自己也說她的泰文其實很差,現在也僅處於可普通溝通的程度而已。既然難得可以用中文來聊天,馬上就來確認剛剛得來的種種資訊是否正確。首先,第一位首訪者,果不其然是學霸,老師很喜歡,但在同學間不一定得人緣的類型,然後他的強項是英文書寫,口說能力其實並不是太好(所以溝通障礙果然不是我們英文太爛的緣故)。至於英語老師所說課堂互動良好的情況其實也只出現在他的課堂上。那麼顯然是老師的個人特色所致,大部份的課堂上課狀況,其實也就跟台灣的中小學是差不多的。而學校即便是三種語言都會教學,但大家其實出了課堂之外都還是以泰語進行交談。

總論泰國的語言教育,拿來跟馬來西亞來比較,多語言教育的成功與否,多半還是與總體生活環境相關。馬來西亞因為多民族文化共同生活的關係也才會發展出每個人都會多種語言的情況。當然教育有其幫助,但在馬來西亞的狀況是,你必須要會使用這些語言你才能在這個社會生活,而非如果你會了可以讓自己更有競爭力,雖然就結果而論是可以讓自己更有競爭力沒錯,但環境的前提是截然不同的。台灣與泰國就這一部分的教育上是類似的,官方的說法總是好聽,大家總想呈現最好的一面給外面的人看,但事實上又可能是另一回事了。

再談到語言教育,我們總有一種會說多種語言就是教育成功或是成功人士的錯覺。但會說一種語言,事實上並不等於你會了一種語言,學習語言的過程是在學習一種文化和一種思維邏輯,而這進程是緩慢而內化的。但許多的大人們總想要求小孩在幼年時期開始學習大量的外語,送進美國學校但生活在台灣;或是帶著小孩在世界各地奔走學習各種語言。其結果便是小孩慢慢地長大,有了在市場上立足之地,卻連自己的家鄉在哪都搞不清楚,因為無論在哪都沒有自己可以融入的文化。



6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aires


人與人之間的每個摩擦,都是一場旅行

  • Google+ - White Circle
  • White YouTube Icon
  • w-facebook
bottom of page